崇明相册:70年70个瞬间——17农村经营方式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布时间:2019-08-02

农村经营方式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崇明县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

 

崇明岛因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决定了崇明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特性。改革开放后,崇明农村经营方式走上探索、发展的新路。1979年初,全县23个生产队实行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试点工作。1980年10月起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从定额到联产计酬、从单项或部分作物联产到全部作物联产、从联产到组到联产到劳不断发展。1981年9月,全县5226个生产队中有5093个实行各种形式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占97.5%。1982年,县委要求各公社把生产责任制、干部岗位责任制和技术联产责任制三者紧密联系起来,一起抓好。

1983年,县委宣布取消“三不”即不搞包产到户,不搞分田单干,不分口粮田不再划框框作硬性规定从实际出发,总结推广“统一经营,包干分配”的责任制形式。通过试点1984年底全县5594个生产队中有5583个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9.8%。

1985年委、县政府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正确处理统分关系充分发挥分散经营积极性和统一经营优越性”等8条意见。按照“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原则,建立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即一个层面是农户家庭承包,分散经营;另一个层面是为农户分散经营服务的集体统一经营。村队集体经济组织建立植保、农机等农业服务队为承包农户解决机耕难、灌水难等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切实加强承包合同签订和土地调整等工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

链接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绿华合作农场果园桃花盛开

 

1984年,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1984〕1号文件精神,对粮食作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行探索试点使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堡镇乡农户樊汉培和刘卫东两人当年承包粮田4.8公顷,人均净收入3908.69元。1987年全县种田大户达456个,承包面积约960公顷。90年代初,全县规模经营大户达1000多户,经营面积200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72%,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7.5%。此后土地规模经营大户户数及经营面积相对稳定。

合作农场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另一形式。1989年绿华合作农场成立,是全县第一个合作农场。1991年“三秋”时,全县共有合作农场103家经营耕地面积1119公顷占全县集体耕地总面积的2.72%。乡级11家,耕地面积606公顷村级92家,耕地面积513公顷。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四种,一是因人均耕地多部分农民在土地调整中自愿放弃一些土地村队干部将划分不掉的土地集中起来组建合作农场二是垦区和集体经营的种子场等基地创办合作农场三是一些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队主要劳动力大都转向非农产业农民有稳定的非农收入这些村分给农民口粮田后将责任田集中起来办合作农场四是承包大户承包期满后无意续包土地收归集体建合作农场。经营方式集体经营的前提下,有分户承包包干上交的,有分户管理联产计酬的,有村干部兼管年终联系成果进行分配的等三种形式1992年后这些合作农场先后解体土地或由种田能手承包或化整为零划分到户。

崇明粮食种植规模经营的形式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没有现成模式,依靠群众创造,因此,按群众自己称谓来分,有专业户、家庭农场、联户经营、村办农场、合作农场、专业队、科技站承包、村队企业办农业车间等多种格局

 

链接二:粮食作物“熟制”改革

向化公社南江大队4生产队同承包户就承包指标签订合同

 

 

上世纪80年代起,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精神,对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提出改革举措,县大幅度削减粮食三熟制,推行二熟制,粮食三熟制的面积由1984年占粮田面积的70.7%,下降到1990年的5.3%左右。粮食复种指数回落,由1980年的2.46,下降到1990年1.56。同时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使之逐步趋向合理。l985年后,因小麦产量高,价格也高,小麦面积不断扩大,效益较低的元麦种植逐渐减少,以致不种。油菜由于经济效益较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1978年的5000公顷扩大到1995年16280公顷。棉花由于花工量大,生产期长,价格不高,因而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90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由1978年1.4万公顷,下降到1866公顷。棉花面积的压缩为其他经济作物和创汇作物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效益高、市场需求大的草、丝瓜络、西红花药材)、芦笋以及出口蔬菜等作物得到迅速发展,种植面积扩大。

版权所有:上海崇明档案史志网
上海市崇明区档案局(馆)、上海市崇明区地方志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崇明区委党史研究室
地址:崇明区城桥镇定澜路1588号 邮编:20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