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相册:70年70个瞬间——13崇明气象事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01

1959年2月,崇明县气象站正式成立,从此,崇明气象事业开启航程,在波澜迭起的时代变迁中砥砺前行进入新世纪,气象发展日新月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气象观测基本实现自动化。气象探测设备由传统人工观测仪器全面升级为智能探测设备,观测频次和精度大幅提高观测方式实现历史性飞跃。太阳辐射、大气电场、空气负离子、风廓线雷达等高新气象观测设备相继投入使用,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遍布全区十八个乡镇,形成一张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

预报服务不断完善。天气预报从简单晴雨、温度预报升级为客观、定量的智能网格精细化预报。预报方式与时俱进。建站初期,主要通过电话向公众服务。1962年起,通过有线广播定时发布天气预报。1985年10月,建立气象警报系统开展无线气象广播服务。1996年10月,制作发布电视天气预报。1999年7月,开通“969221”气象预报电话自动答询系统。2001年11月,警报广播停播,BP寻呼机服务开展。2004年5月,建立崇明县气象局网站,开展网上气象服务。2006年,建立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平台。2008年开始在《崇明报》上刊登崇明地区3-4天天气预报。2012年开始通过气象信息多媒体电子显示屏、LED气象电子显示屏发布实时气象信息、预报预警信息和为农气象服务信息,基本解决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

气象防灾减灾从弱到强。2002年3月成立县防雷减灾联系会议。2004年出台《崇明县处置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012年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在各乡、镇进行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2012年发布《崇明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3年编制《崇明气候特征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2017年11月成立崇明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中心暨区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联席会议。目前已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同时,精心打造气象科普,充分利用电子屏、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扩大科普宣传面。

站在新的起点,崇明气象局将继续发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开启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新征程,以实际行动推动崇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添砖加瓦。


链接一:崇明气象变迁

民国20年(1931年)4月,成立江苏省崇明县测候分站,民国26年(1937年)记录中断。1959年2月,成立崇明县气象站,隶属于崇明县政府,站址设在县城东门外冯家祠堂,位于北纬31°39′,东经121°24′,有工作人员4名。1960年5月,更名为崇明县气象服务站。1962年10月,迁至侯家镇县农科所内,位于北纬31°37′,东经121°27′,占地面积0.14公顷。1963年1月,划归上海市气象局领导。1971年4月,划归崇明县武装部领导。1973年7月,划归崇明县政府领导。1980年1月,向西南方迁移约300米,占地面积0.32公顷。1981年2月,更名为崇明县气象站。1983年4月,划归上海市气象局领导。1997年10月,更名升格为崇明县气象局,单位行政级别由科级升为副处级,编制数14人。2003年5月,迁至城桥镇一江山路389号,位于北纬31°38′,东经121°24′,占地0.54公顷。2014年1月1日崇明气象局所属崇明气象台迁至东平镇东风19队,位于北纬31°40′,东经121°30′,实行局、台分离办公,占地1.02公顷。2017年3月崇明县气象局更名升格为崇明区气象局,单位行政级别由副处级升为正处级。


链接二:崇明气象现代化建设

2001年,崇明气象局开始进行气象现代化建设。2003年5月,崇明县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正式启用,实现了预报会商可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大气探测自动化。2004年1月1 日自动气象站投入业务运行。目前,全区建有2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7个农业气象站。

2011年起,崇明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到目前为止,实现了气象信息一键式发布建成移动气象应急车,为气象灾害防御、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提供现场精细化服务。

截至2018年底,崇明气象观测项目基本实现自动化,开展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均通过综合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来完成, 气象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站、微博、微信、APP智能手机终端、LED气象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发送,真正做到高效统筹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气象预警预报业务、气象观测业务、气象信息网络。崇明气象正在向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迈进。

版权所有:上海崇明档案史志网
上海市崇明区档案局(馆)、上海市崇明区地方志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崇明区委党史研究室
地址:崇明区城桥镇定澜路1588号 邮编:20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