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相册:70年70个瞬间——9《崇明大众》报
发布时间:2019-08-01

《崇明大众》——解放后的第一份县委机关报

 

1956年3月1日,《崇明大众》正式出版。《崇明大众》是崇明县委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崇明解放后的第一份报纸。解放后,百废待兴,文化事业开新篇。县委把出版《崇明大众》当作大喜事办,调拨经费、筹建编委、拟定名称、落实社址、遴选编辑、学习采编,物色通讯员,各项准备紧锣密鼓进行。1956年2月20日编印了试刊号,县委要求:各级党组织、群众团体、县直部门的同志,都要仔细阅览,就报纸内容、栏目设置、文章通俗化等提出意见。创刊号套红报头,大红色“崇明大众”四字衬托在农村大好春光里。“祝贺崇明大众出版”的大红字横贯通栏,系着大红灯笼的红绸带随风飞舞。头版头条是县委书记王乐山的《大家来办好崇明大众》,强调《崇明大众》的读者是广大农民群众乡村干部,报纸必须内容丰富,问题通俗,有说有唱,有图有画,让粗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也能听懂。《崇明大众》的基本任务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民,动员与组织广大农民逐步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农业生产和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崇明大众》8开2版,星期四、日出版,每份2分钱。报社设在城内嘉乐巷3号,初期有采编6名、摄影1名,后来逐渐增加到了17人,总编由县委宣传部长兼任。《崇明大众》栏目多至10余个,轮番出现在读者面前,计有国内外新闻、社论、通讯、崇明各地、时事讲话、学文化、俱乐部、读者来信等。崇明向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而今有了《崇明大众》,不出二三天就能知晓国事、天下事。1959年7月1日,发行了3年多共600期的《崇明大众》停刊,其职能由已在全县建立了放大站的县广播站替代。

链接一:《崇明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崇明机关报


    1995年1月,《崇明报》创刊,由中共崇明县委宣传部主管、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题写报名,为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报。1994年1月1日,中共崇明县委宣传部委托崇明县广播电视台创办《崇明广播电视周报》,8开2版,每周1期。1995年1月1日,《崇明广播电视周报》更名为《崇明报》,成为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报,8开2版,每周1期。1996年1月1日起扩版为4开4版,仍为周报。发行量由最初3000份上升为1万份。2003年1月1日起,扩版为4开8版(彩版),每周1期。《崇明报》创办时总编辑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1998年起由县组织部门任命,为县广播电视台领导成员之一。《崇明报》创刊时有记者、编辑2人,对外为独立报社,对内是崇明广播电视台的一个部门。2002年5月,《崇明报》社址随电视台由城内人民路40号迁至一江山路511号。《崇明报》按照周报特点,围绕中共崇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做到“大事不漏、要事不放、精心谋划、创造特色”,还不定期的出版专刊、特刊。《崇明报》开设的版面有“要闻”“综合新闻”“农业”“便民”“民生”“法治”“生活”“专题”“绿岛”“校园内外”“关注”“健康”“悦读”“学生文萃”“人物”等。同时开展异地采访,拓展宣传渠道。《崇明报》开通了数字报刊平台,老百姓可以直接上网阅览报刊。

 

链接二:不同时期的崇明报刊


    崇明县向来有办报办刊的历史,自1919年至1949年解放前,先后办过14种报纸,4种刊物。其中民办的有9种,分别是《新崇明报》(1919年创刊,发行者为王乐明、黄维权、苏人权)《新崇报》《海风报》《天铎报》《瀛洲日报》《明报》《崇光报》《瀛报》《新崇报》;公办的有9种,分别是《崇民报》《导报》《新崇明报》(由国民党区党部于1940年创刊)《瀛钟》《沪江日报》(崇明版)《崇明日报》《崇报》《建国通讯》《保健通讯》等。

《党的生活》创刊于1959年1月20日,系半月刊,每月5日、20日出版。版面为32开,每期30页左右,封面以固定图案彩色套印。每期印发5000本。《党的生活》是崇明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基本读物,它在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党员共产主义觉悟、加强党支部在各条战线上的堡垒作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刊设编辑委员会,编辑部有编辑3名,记者2名。1959年6月停刊,共出版10期。

《工作通讯》是《崇明大众》《党的生活》停刊后的改版,为县委内部刊物,创刊于1959年7月1日,版面为16开4版,不定期出版,免费供全县各级干部阅读。该刊主要刊登上级党组织和县委有关指示、决定、决议、通知,报道农、林、牧、副、渔和工业生产动态,交流支部工作情况,转载外地农村工作经验。《工作通讯》主编由县委宣传部长兼任,配备专职工作人员9名,其中编辑3名,记者4名。办公地点在城内嘉乐巷3号。1960年7月底停刊,共发行263期。

版权所有:上海崇明档案史志网
上海市崇明区档案局(馆)、上海市崇明区地方志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崇明区委党史研究室
地址:崇明区城桥镇定澜路1588号 邮编:20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