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相册:70年70个瞬间——8绿化:让崇明成为上海最美丽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9-08-01

20世纪50年代末,为贯彻实施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及把林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的号召,崇明开始了大面积种植林木和造林播绿活动。

1956年,县政府创办县苗圃,同时建立苗木基地培育了水杉等树苗数百万株。1959年创办国营东平林场,栽种了成片的水杉林木和其他景观林木并依此建立起规模化的植树造林基地,以推动植树绿化向纵深发展。同时,县委和县政府提出“田旁、路旁、宅旁、村旁”的四旁林业建设号召。

1979年县政府成立了县属林业站,专职负责植树造林、绿化海岛的工作1980年,又成立了县绿化委员会,统筹领导全县的植树造林、绿化海岛的整体规划工作。同时,各乡镇也分别成立乡镇林业站。这些组织机构的完善,在组织形式上把绿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纳入了正常的工作范围1979年后,着重抓了全县行政村的农田林网化村建设,以及机关、工厂、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共2078个点的庭院绿化,突出抓了城桥镇和堡镇两个县属镇的绿化美化。从1982年开始,全县党、政、军、民、学齐动手,组织了三次声势浩大的全岛植树造林活动,参加人数达到8000余人,完成植树造林19余万株。其中,1988年植树节期间,驻崇部队数百名指战员冒雨在东平林场种植了近2000株柳杉树。1989年开展第三次林业资源普查,全县实有“四旁”保存树木934.1万株,有林地面积11.3万亩,林业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2.19%提高到9.7%

截至目前,崇明全区拥有各类森林资源4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25.7%崇明的绿化林业建设已然走在了上海市各区的前列。林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有效改善了全区生态环境,也使崇明三岛成为上海最美丽、最生态的地方之一。

 

链接一:生态廊道建设助推崇明林业发展

崇明生态廊道建设是指在未来五年的崇明生态岛建设中,根据各乡镇不同条件,结合崇明“三横十五纵”(“三横”为北沿公路、草港公路和规划中的生态大道“十五纵”为新建公路、宏海公路、合五公路、向化公路、北新公路等)及骨干道路周边、环崇明岛道路两侧、乡镇主干道和主要河道两侧及其他宜种植和补植的区域,以道路为纽带,将周边的公园、绿地、林地、河道等有机串联,使崇明全岛变成一座景致连贯的大公园。

崇明生态廊道建设致力于实现林旅结合、林体结合、林文结合,坚持“一镇一树种”特色种植,保持生态廊道花期和叶色变化时序衔接,以树木的季相变化,形成丰富的林相生态实现“城市森林、海上花园、鸟的天堂”的规划目标。

在各级的努力之下,全区的生态廊道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2万余亩的生态廊道林后,相继建成了三星海棠花溪、竖新玉兰大道、长兴郊野公园、明珠湖涵养景观林、庙镇生态林等一大批林地。自从新的陈海公路建成通车后,堡镇至南门路段两旁,已经种植了乔、灌、花、草结合的复合型护路林带。全长25千米的公路两旁,种植了香樟、柳杉、蜀桧、紫荆花、木槿花等绿树花卉,为崇明最大最长、建设等级最高的公路,构建了斑斓多彩的双侧护林长廊。

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廊道,并非为了“数据”好看,而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的理念,增强居民对林业建设的感受度和获得感。而崇明,也正在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上海样本”,并朝着尽早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30%的近期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链接二:林网化建设实现林木绿化覆盖

长期以来,在各级领导带领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环岛的277余千米的江海大堤绿化林,形成了一条首尾相接的绿色长城南沿百里江堤大树参天、绿荫连绵;北沿咸碱江堤芦竹尽秀、杨树林立、水杉郁郁葱葱,形成了一道海岛防台抗灾、防浪护堤的绿色屏障。纵贯四乡十六村,总长达12千米的老滧河,逐步形成十余万株林木组成的九行并列防护林带,在植树者的精心管理之下,呈现出“两条绿龙戏一水,绿色伴船画中行”的迷人景致。经过多年的维护和补充,在各级管理部门和植树造林的整体规划和延伸拓展下,“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并逐步地发展成为华东地区知名度较高的国家森林公园。

与此同时,农田林网建设也形成了明显的规模。全4.3万公顷的农田与绿色林木网络融合成一体。尤其是新河镇的新民地区林网化建设,使得全镇4条横河、2条竖河、250条泯沟,累计总长284千米的沟、路、河、渠都披上了绿装,勾画出了迷人的田园风光。全的农田林网建设扩大到400余个村落,农田林网化面积扩大到4.1万公顷,林网控制率达到98%以上,初步实现了全空地的的林木绿化覆盖。

版权所有:上海崇明档案史志网
上海市崇明区档案局(馆)、上海市崇明区地方志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崇明区委党史研究室
地址:崇明区城桥镇定澜路1588号 邮编:202150